发改委:PPP项目若涉政府投资 则适用政府投资条例
时间:2019-05-08
政府投资领域首部法规——《政府投资条例》(下称《条例》)日前公布后,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项目是否适用《条例》?如果适用的话主要是哪些环节?这成为PPP业内人士热议的话题,各方观点不一,希望得到官方回应。
第一财经记者获悉,就此问题,国家发改委一位司级官员表示,如果PPP项目中涉及政府投资,包括资本金注入或者补助、贴息等方式,就必须适用《条例》,按《条例》有关规定办理。从适用环节来看,《条例》主要规范投资决策和建设。
此次《条例》是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制定,因此这一回复备受PPP业内重视。
《条例》明确政府投资定位,即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公益服务、公共基础设施、农业农村、生态环境保护、重大科技进步、社会管理、国家安全等公共领域的项目,以非经营性项目为主。
这与PPP项目涉及的公共基础设施、农业农村、生态环保等领域相重合。而且不少PPP项目中有政府以资本金、补助、贴息等方式参与。
根据《条例》,政府投资以直接投资方式为主,但对确需支持的经营性项目,主要采取资本金注入方式,也可以适当采取投资补助、贷款贴息等方式。
政府采取直接投资方式、资本金注入方式投资的项目,项目单位应当编制项目建议书、可行性研究报告、初步设计,按照政府投资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,报投资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审批。
而采取投资补助、贷款贴息等方式安排政府投资资金的,项目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手续。
PPP专家、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崔志娟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《条例》是对政府投资决策和建设的规范,PPP项目是在《预算法》规范下的财政支出方式,两者并不冲突。也就是PPP项目涉及到政府投资时,在投资决策阶段需要按照《政府投资条例》的要求进行立项审批,在参与PPP项目投资时对两评一案、按效付费等没有影响,也是PPP规范发展中对项目前期准备阶段的规定要求。
她认为,PPP模式是定位于政府投资市场化,强调的是政府基于项目”运营”的财政支付责任,而《条例》,则是定位于投资决策和建设。《条例》的规范执行和PPP项目的规范发展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。
事实上,由司法部、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负责起草的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》(下称PPP条例)也有望今年出台。
早在2017年7月,PPP条例已经公开征求各界意见,该条例主要是规范PPP模式发展,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,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资本方的合法权益,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。
尽管国务院有文件提及PPP条例在2018年底前制定出台,但时至今日并未正式出台。有知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目前PPP条例在部门职责划分上仍难达成共识,因此近期难以出台。
目前不少业内人士期盼PPP条例尽快出台,从而让企业明确知道PPP规则,减少不确定性。地方财政人士也期待PPP条例能够尽快出台,这也有利于指导他们的工作。
根据财政部PPP中心数据,截至今年一季度,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中,PPP项目数量为8839个,入库项目金额约13.4万亿元。